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梦雪
3月22日 星期一 晴
昨天还穿着棉袄,今天就已换上了春装,从天气预报查看得知接下来几天的气温会持续上升,宿舍到学院路上的玉兰花早已含苞待放,或许春天真的来了。
如同前几天变幻无常的天气一样,最近我的实验进程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最近几天做的实验效果都与预想的实验结果不符,所以一直在不断地质疑自己:或许是自己的实验就是错的,根本就不能做出预想的结果;或许自己永远也烧不出理想的材料。今天上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与老师的聊天框向老师寻求建议,没想到的是,在我眼里天大的问题在老师眼里不过是稍微一想便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对我说:“既然两种材料的猝灭效果是一样的,那就说明这两种材料的降解机理是一样的,不用去质疑自己的操作步骤是不是出了问题,而是应该从另一个方面去探索在机理相同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材料的效果不同。”听完老师的话,我猛然发现这几天的实验数据一直困扰着我的原因是我太“轴”了,在我发现得到的数据与预想的结论不同的时候,我并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而是一直在质疑自己的操作,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出现我想要的结论,而这种想法在科研中却是“大忌”,因为所有的实验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所有的结果都是未知的,而这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另外,自己现在所看的文献数量太少,文献所涉猎的方向更是少之又少,搜索文献时一直在一个小范围的方向内检索,导致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只能固执的撞向“南”墙,缺少的知识储备限制我去发现在“南墙”旁边就是一条光明的、宽阔的大道。
下午,我根据老师的建议下载了很多有关于氧化剂方面的文献,发现原来氧化剂的对实验的效果影响非常大,在与师姐的交流的时候,师姐也肯定了我的想法说我可以试着去探究一下氧化剂的影响。师姐的话更是鼓舞了我,让我感觉实验又有了前进的方向。
晚上,骑着小车回到宿舍,微风轻拂在脸上,退却了冷冽只剩温暖,春天真的来了。